狀元樟 石碑 蓋尾第一中心小學 □村莊概況 芹林村位于蓋尾鎮的西南部,東與蓋南村交界,西靠賴店鎮的象嶺村,南與郊尾鎮的寶坑、古店、湖宅村接壤。北與仙華、瑞溝村毗連。地形呈西南高,東北低趨勢,周圍青山環抱,而境內又有天秤山,山界將其隔成一倒珠狀盆地,向東傾斜,海拔30米,一道清溪自西而東穿村而過,向東北注入木蘭溪。境內山清水秀,風光明媚,環境優美。全村總面積5.4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積1800多畝,現有8個自然村,包括元寶、西隴、芹菜蔡、芹菜陳、芹菜張、南山、田頭頂、田頭,23個村民小組,總人口9621人。 □歷史沿革 芹林明清時分芹菜和殿頭兩村。屬香田里,民國時改稱芹菜保和田頭保,屬香田鎮,民國36年(1947年)3月,中共仙游東南區工委在芹林開展革命活動,建聯絡站,開展反饑飾餓,及抽丁,反苛捐斗爭,1985年被確認為老后村。1952年,芹菜、田頭兩村合并為芹林村,隸屬郊尾區。1958年9月設芹林大隊。屬郊尾公社后改稱芹林村,仍屬郊尾鎮。2002年10月劃入蓋尾鎮。 □人文古跡 芹林村歷史悠久,至今還保存著許多文物古跡。 中峰寺 始建于宋代,清道光年間修葺,民國十一年(1922年)重建,2009年重修。該寺坐西北朝東南,單進合院,左右各一列橫屋。整座建筑通面闊32.9米,通進深40.9米,為懸山頂土木結構。沿著中軸線上依次為大埕、彌勒殿、天井、大雄寶殿,左觀音殿、右祖師殿。彌勒殿面闊五間,進深四柱。大雄寶殿面闊五間,進深五柱,為抬梁式木構架。中峰寺最早見之于方志的是明朝《仙溪志》:“中峰庵,產錢三百七十文”,可見明朝時中峰庵就頗具規模。 殿頭宮(田頭宮) 元朝至元六年(1340年),芹林村的林氏太始祖濟孫公入京應試得中狀元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濟孫公次子天襄賜進士從賴店羅峰村港里遷到此地定居,取地名“殿頭”(濟孫公殿試頭名)。明洪武3年(1370年)重修靈濟宮,始奉天上圣母(湄洲媽祖)為主祭祀神,原司馬圣王張巡,惠列圣侯許遠為同祭祀神,改宮名為“靈濟宮姑媽廟”。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又將宮廟重修擴建,又改名“殿”。 狀元樟 境內村氏祖先林濟孫以工代殿試頭名(狀元)手載的兩株“狀元樟”至今仍郁郁蔥蔥,他手書“芹林家廟”的一幅匾額和刻有“狀元木松”的幾塊墓磚如今也還保存著。 □文化教育 芹林村教育發達,人文薈萃。1949年創辦田頭初級小學,1959年改為芹林完全小學,1970年學校附設初中班。歷時十多屆至1982年撤銷。學校幾經擴建發展,現學校占地8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,1992年創辦了芹林中學征地28畝,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。1997年順利通過上級教育“兩基”達標驗收。 芹林村歷來有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,村里在外企業家更是致富不忘回報桑梓,情系家鄉教育事業。2012年,在該村鄉賢倡議下,先后有87名企業家共捐助210萬元,啟動芹林小學校園重建工程,校園面貌煥然一新。 □特色組織 2014年春節,在村兩委舉行的振興教育新春座談會上,幾位退休老黨員倡議成立芹林村教育基金會,這一倡議得到村兩委干部和與會企業家的贊同。在村兩委的帶動下,2015年春節,該村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。會上通過章程,選舉林益華為會長,選出副會長、秘書長、監事長,組建工作班子,正式按章程規定開展工作,初名為芹林村教育發展基金會。2016年12月,經縣民政局批準注冊,更名為仙游縣芹林村教育發展促進會?,F有會員171人(其中黨員28人),籌到愛心款1180萬元。 多年來,促進會工作按章程規定,募集社會資金,獎掖優秀人才,力行尊師重教,資助幫扶貧困學生完成學業,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,促進芹林發展,并認真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,保證資金運行公開、透明。每年度組織會員審核收支情況并向社會公布,接受群眾干部監督,接受上級領導部門監管。與此同時,促進會領導和工作人員一直堅持零報酬、零接待、零報銷,取信于民,把好事辦好,受到廣大干群稱贊。因此,促進會資金年年都在增長,并四次被評為仙游縣和蓋尾鎮的先進單位。 □黨建引領 芹林村現有兩委干部9人,支委5人,村委5人,交叉任職1人,黨員195人,下轄3個黨小組,預備黨員2人。黨支部堅持兩委議事民主和集體決策及干部述職述廉、黨員民主評議、承諾踐諾、黨群活動日、發展黨員等一整套黨建工作長效機制,認真開展“兩學一做”學習教育和黨內扶貧濟困活動,每年“七·一”和春節前夕開展幫扶活動。芹林村以“圍繞發展抓黨建,抓好黨建促發展”為工作思路,求真務實,真抓實干,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,提高民生質量,致力改善村容村貌。 □鄉村變化 芹林村土地肥沃,一直以來,該村立足資源稟賦發展農業生產。據悉,該村有耕地1869畝,龍眼790畝,上世紀九十年代創建了中峰果林場,現全村有龍眼1.6萬株,500多噸。芹林還曾是青棗的主產地,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有棗園260畝,總產青棗225噸,加工咸棗遠銷東南亞各地。而芹林村歷來缺水,解放后,政府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建設,因地制宜打井,筑壩,建圍塘,萬洋水庫即繞村而走。1979年又開車溪水庫,蓋南支渠和左支渠,建成引水,畜水,提水相結合的水利網,全村水田國1350畝,基本做到旱澇保收。改革開放以來,除發展農業生產外,芹林村村堅持發展多種經濟。全村外出從事煉松、集油的50多家,從事商業、運輸業、經商的有1000多人。 隨著芹林村經濟快速發展,村里車輛猛增,狹窄彎曲的村道不能適應快速的發展。2017年,該村芹菜嶺村道拓改工程竣工并通車,為村民解決了交通瓶頸。據悉,當村里提出拓改芹菜嶺村道時,得到村民和在外企業家的積極響應,他們捐資135萬元拓改村道,并有3戶村民舍小家為大家,讓出自家房子,使工程按時施工。拓改后的路面從原來的不足3米,拓寬到12米,而路旁還建起綠化帶和停車場,極大緩解芹林村的交通壓力。 近年來,芹林村在教育方面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。教育上的進步,一方面得益于仙游縣實施的教育補短板項目,另一方面,也離不開芹林村干群的鼎力支持。在2014年、2016年,蓋尾第一中心小學、蓋尾中心第一幼兒園先后落戶芹林村。同時,在村兩委的支持下,芹林村還成立了芹林村教育發展促進會。促進會的會員大部分是企業家,他們趁黨的好政策,在外打拼,用勤勞換來財富,但不忘鄉愁,為了芹林村教育的明天,他們用自己的擔當挺起芹林的脊梁,每年都為促進會增加愛心款。該會多年來的工作卓有成效,在2014年,該會投入資金283萬元用于原芹林小學校舍擴建和校園的綠化美化。2016年,該會投入資金248萬元,用于蓋尾第一中心小學征地和校舍基建。2020年,該會投入資金240萬元,用于芹林幼兒園教室翻建等。此外,該會還在獎勵優秀教師、重點資助貧困學生、補助困難學生家庭等方面發力,助推芹林村教育振興。如今,蓋尾中心小學(南校區)也在建設中。據悉,不少愛心人士積極捐款,生活在芹林村這片土地的人們,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持續推動芹林村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。
|